深圳亮点工业设计公司
咨询热线:15818603708
详细内容

Affordance理论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理

时间:2016-11-08 12:38作者:未知【原创】

一、Affordance理论与“行为引导”

美国知觉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提出的直接知觉论[1](Theory of Direct Perception)试
图从生态心理学角度解释人与物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及其原理。他在1979年出版的《生态学的视觉论》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首次提出了Affordance理论,此理论强调生态环境中动物本
能知觉物质基于环境
给予的信息。环境中包含的价值与意义不论对动物是否具有益处,均为其提供行动的条件。不同的物与环境为动物提供不
同的讯息,动物依赖这些讯息对周围环境采取相应的行为反馈。值得深思的是,吉布森的Affordance理论在之后的产品设
计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日本在此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其表现为对于此理论的深入研究及由此产生的设计风格
的新方向。代表人物如学者佐佐木正人及设计师深泽直人。之所以说Affordance理论在产品设计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原因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于人与产品两者关系的固有认识。以往设计者总是更多地将设计的关注力放在如何以产品耀眼的
外观及多样的功能吸引用户的注意,而非引导人们产生自然而然的行为。基于Affordance所倡导的产品设计观强调激发使
用者的自主意识,以产品简约朴素的外表及合理的功能导向形成便于所有人进入的通道,且产品外观形成对于环境友好的
态度。

affo001.jpg

图1

affo002.jpg

图2

再来解释一下Affordance原理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坐”这个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水平、平坦、足够的面积、表面材料
具有承重性成为提供“坐”这个行为的基本Affordance。比如,森林中被砍伐的若干个木桩,若其中一个相对具有较为平
整且宽大的表面,则可能被视为暂时停歇用的坐具。不论何种动物,平坦的树桩均为其提供了“坐”的行为条件。这是由
于其基本满足了此项行为的功能所致。另一方面,动物是否能依据肉眼所看到的来判断Affordance?这一点将取决于动物
关注环境的范围及综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在机器人认知科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人脑区别于机器的一个显著能力在于对环
境所提供的危险信息的预估性。人类具有机器所没有的对潜在信息综合处理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这种人类综合判断事
物之间复杂联系的能力成为Affordance研究的价值所在。再比如,草地能够为动物提供“坐”的Affordance,而在森林
的水潭中漂浮的浮萍许多时候具有与草地接近的外观特征,但多数的动物通过本能便能判断其与真实草地的差别。这里存
在其他几种Affordance因素的可能。一种是浮萍中隐约出现水的痕迹(图1),这一现象将提示动物此表面真正的物质特
性。另一种是浮萍与树木等自然物的关系提示动物此表面可能产生水的积聚而并非统一的坚硬地表(图2)。因此若将动物
关注环境的范围缩小到浮萍的局部(图3),则可能产生Affordance的误读。

affo003.jpg

图3

用Affordance理论指导设计实践时需要厘清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尊重并运用环境给予的咨询以引导出理想的人类行为模式
?且如何将其应用于设计?几位将Affordance理论应用于设计的先驱,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
(Donald A. Norman) 与学者克里潘多夫(Krippendorff) 等人,虽然将此概念导入设计,却也并非完全建立在吉布森
直接知觉论的
基础之上。而是加入了大脑认知科学的主张。诺曼(Donald A. Norman)在其著作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中特别强调了Affordance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问题,但当时并未过多提及将它运用于产品设计的具体方法。其研究领域更
多侧重于产品虚拟界面设计中的人机互动问题。美国计算机科学研究者哈特森(Hartson)于2003年提出Physical Afford
ance概念,具体指能够提供有助於使用者操作的Affordance。例如,一个足够大的尺寸且置于容易使用位置的按键,容
易让使用者易于按压。而足够大的尺寸与易於使用的位置即是操作界面按键设计的Physical Affordance。”

许多设计师对于Affordance的误读在于希望借助设计努力达成对于使用者的购买诱导。而从吉布森提出Affordance的本质
来讲,其讯息提供的本意并非对动物产生感官的诱导,只是客观上具有提供行动条件的可能。这里的“提供行动条件”包含
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追求功能的多样,另一种是发出少而等待解读的信息。许多产品即便包含了多样的功能,也往往无
法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原因在于不同生物个体具有不同的环境信息解读方式。拿一个杯子来说,它既可以装水,也可以插
笔,同时也有人单纯欣赏其表面的花纹,亦或有人拿来当作烟缸使用。其功能特性只依据特定的使用场合而存在。另外,譬
如我们为儿童设计户外游具,则需要考虑儿童富有创造力的特性,并使设计能够具有多种被解读的可能。

二、平凡的产品与消隐设计

2006年6月,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3]与英国设计师Jasper Morrison在东京轴画廊举办名为“Super Normal[4]”的设计
展览。“Super Normal”,意为“平常至极”,展览所选展品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用品。两位设计师均认为,产品
并非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越好,而是应该发现日常生活中平凡朴素的美。

对于物的感受源于人们的内心。这一点从詹姆斯·吉布森的直接知觉论可以找到答案。深泽直人从Affordance理论中找到具
有平凡美意识的设计哲学,其表述为:

“这些设计的共通点就是在生活中毫不突出,也没有任何主张或存在感,包藏了许多可以因应各种状况的affordance。如同
一把椅子可以‘坐下’、‘放东西’、‘挂东西’等,功能多多······好的设计通常在毫不自觉地被撷取出来的affordance中
,包藏了在某种状况下特别显著的性质,并融於不自觉的行为流程中,很少和印象之类的主观性挂勾。在不知不觉中被使用
而达到它的功能,诉求意识的印象并不强烈。” [5]

这里他所阐述的涵义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为一件物品能够提供人们不止一种行为条件的可能;另一层意思是物品的多种功能
应被较好地隐藏于简洁的外表之下而不引起较强的注意,即“消隐的设计”。

环境中包含各种需要的信息及可被利用的“天然设计”。

从对环境的理解上讲,其含义指除自我外一切存在的事物,也隐含了各种可以被利用的功能。动物从环境中汲取信息,也从
环境中求得生存的手段。人类与生俱来便具备与动物一样的求生本能,也具备将环境要素变为可用物的能力。即使是没有受
过任何训练的人也知道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比如,登山者随手捡起的树枝便成为帮助行走的手杖。人
类似乎从出生时便具有这种对于物的价值判断。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并非通过完整的产品才能实现。物与物形成的相互关系
往往也能被人所用。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种可以被有效利用的缺省结构(如图4)。公寓门口为了将玻璃门时刻关上而设置了用于限制开合角
度的橡胶脚垫。这给需要频繁进出的使用者制造了麻烦。玻璃门下方突起的圆点肌理正好实现短暂保持开启状态的功能。人
们利用小石头与圆点之间的高差形成障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样地,在完成上述功能后,亦不产生多余的产品。地
面的圆点肌理粗看之下作为装饰性的图案存在,而当遇到需要时却显现出有用的价值,这便是产品消隐于环境的案例。

affo004.jpg

图4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火车上临时休息的“头枕”。乘客在火车坐椅上熟睡,凭借的不是具有优良造型的靠背,而是利用了座椅
间形成的夹角。通过调整座椅靠背的角度,形成了头部的倚靠点。当人离开时,座椅恢复原状,功能消失(如图5)。

affo005.jpg

图5

再比如图6是一面带有环状肌理效果的墙。有人将长柄的雨伞挂在上面。粗一看,这样的场景略带戏剧性,但仔细想来却有
着合理的成分,环状造型正好提供了挂伞的基本功能。图7的场景亦很熟悉,盘子与盘子的交接缝会形成天然的搁筷架,而
我们也总是习惯将筷子临时放置于此。当碗盘被收走后,功能也随之消失。

affo006.jpg

图6

affo007.jpg

图7

上面说过,人类解读环境信息的能力与生俱来。且之所以称吉布森的理论为直接知觉论,是因为其强调人类下意识感官的本
能性判断。即便当人类理性判断的语言信息出现,这种直接知觉依然显示出其信息捕捉的优先性。图8所示的是一家餐饮店
的大门。门的把手不具备拉的行为条件,且门的体量厚重,推拉较为不便。当左右两扇门呈现如图所示的轻微前后状态时,
通过观察发现多数人会下意识选择轻推左边部分而稍拉右边部分,以形成最为省力的让身体通过的空隙。即便把手上方已出
现拉的语言引导信息。当两扇门的位置齐平时,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人还是依照语言提示的信息拉门,即便这样做显然
花费更大的力气。从更深层的心理分析,人们会下意识感到这种结构状态意味着多数人以推的方式进入才客观上形成了这样
的表象。可见人类对环境信息的直接知觉具有强大的本能性。

affo008.jpg

图8

三、Affordance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所提供信息与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反映了产品设计的内在要求。Affordance原理所提出的环境信息在于隐含式的目的呈
现,并非对于使用者的行为干预。基于微小的信息表达,进而阐述使用的深层涵义,是产品设计的另一种思考方式。

图9所示为笔者所作的 “倾斜杯”设计。通常杯子在被洗干净后需要沥干,而如果将杯子倒扣,则容易在杯口滋生细菌,正
向放置则不利于积水流出。如果不以口部为支撑点将会怎样?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尝试将手柄的上端做成斜面,并将整个杯
子以手柄为支撑斜向站立在桌上。经过反复试验与制作最终完成了此项设计。平直且倾斜的把手从造型上引导使用者产生正
确的操作方法,整个杯体的形态特征显现于此,其他并无过多的视觉干扰。

affo009.jpg

图9 (获得2012年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

图10的设计是笔者为一款倾斜杯所作的包装设计。由于在整个包装的外部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打开时便会产生方便性的
问题。试想如果拿到一套塑封膜餐具你会如何打开?许多人选择用筷子将其戳破!这虽然是个稍显暴力的方式,却也存在着
某种合理性。借用这个原理而选择了将盒子上手柄形状的凹陷处作为人手打开的突破口,这样既方便,也不至于损伤盒体。
杯柄处的凹陷原本作为造型的手段加以利用,却成为隐含引导开启包装的信息提示。

affo010.jpg

图10 (获得2015年德国iF包装设计奖)

图11所示的是一个用于汽车上的仪表盘设计。通常仪表盘的功能是显示各项行驶参数,如速度快慢、油量多少、行驶路程
等等。而这款仪表盘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提醒驾驶者控制车速。此仪表盘利用GPS定位技术,当汽车行驶速度超过当前
限速时,仪表盘显示色彩由蓝色变为红色,提醒驾驶者注意。依据Affordance理论,人在接受环境发出的信号后具有本能
的回应性。而仪表盘的动态颜色变化反复提醒驾驶者形成对超速问题的警觉。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人虽有可能短时间刻意回
避这样的信息暗示,却很难摆脱内心希望获得安全的本能担忧,这是此设计形成功能的重要因素。

affo011.jpg

图11 (获得2012年德国红点概念至尊奖)

图12所示的设计是一款透明胶带。与普通胶带不同的是,这款胶带左右两边的深色部分不含胶水。当我们在使用透明胶带
时,常常烦恼于找出胶带上面的撕口。即便找到了,也一下子难以分清操作方向或容易将起头的部分胶带损坏。而通过观察
且以手部触碰柔软度不同的胶带边缘,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起头的部分。

affo012.jpg

图12 (获得2013年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

总结

Affordance原理所阐述的,是作为单纯信息传导下的人的行为规律,它依托于人类自然性的本能流露。产品的功能在于被
人使用,它的设计路径存在于逆向解读人们对其产生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应是自发的,自由地,且不被强加性地诱导与
干预。传统的产品设计思考方法更加依托设计者对于产品的初始设想,而非更多关注使用者的客观反馈。使用者从各自不
同信息解读方式下产生的选择,应有其广泛需求的本质特征。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产品提供多种可选形质的内在要求。
因为这种人与物信息交互的对应性不仅仅停留于传统理解上的物,更可能转变为一种关系、一种痕迹亦或一种被认知的方
式等等。这使我们在理解人、物、环境三者关系上进入到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美】 James J. Gibson《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Psychology Press Talor
&Francis Group 1986

2. 【日】 后藤武 佐佐木正人 深泽直人 著 《不为设计而设计=最好的设计》黄友玫 译 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0.3

3. 【日】 Naoto Fukasawa & Jasper Morrison 《SUPER NORMAL》 Lar Müller Publishers 2007.4
4. 【美】 唐纳德·A·诺曼 著 《设计心理学》 张磊 译 中信出版社 2010.3
5. 【台】陈力豪、李传房、何明泉 著 《探讨AFFORDANCE概念在产品设计之应用》 《科技学刊》(第16卷科技类
第2期) 2007.5

注释:
1. 吉布森的直接或称生态知觉理论,采用与别的知觉心理学家完全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他认为观察者通过环境的移动
会产生一个连续变化的视觉排列,不仅仅是他的深度知觉解释的中心,而且也是他对形式、大小、距离和运动知觉的中
心。他排斥所有以图片和错觉为基础的研究,而且排斥就知觉作为思维对视网膜上的二维图片不完全的信息进行的解释
的所有理论。他认为图片形式的知觉与自然的知觉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简单地说,知觉不是对一种降格视网膜图象的解
释过程,而是通过光学排列和光学流动直接和真实的现实体验。吉布森相信,知觉是全部心理学的支柱。生态心理学是
以动物对地点、事件和物体有用的、危险的特征的意识为基础的,也是以他们对自己的动作进行组织和控制,以达到他
们在现实世界里所欲求的结果为基础的。

2. 转引自《探讨AFFORDANCE概念在产品设计之应用》 【台】陈力豪、李传房、何明泉 《科技学刊》(第16卷科技
类第2期) P144

3. 深泽直人,日本著名工业设计师,创立了“±0”品牌。现为日本著名产品品牌MUJI的产品总监。自1994年开始,深
泽直人便一直进行“张力”意义的理论化研究。尤其是挖掘其抽象形容的意义。并尝试定义人、物、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试图赋予“张力”美的意义。深泽直人深受吉布森Affordance理论影响,并尝试将其原理运用于设计。他的“简约”风
格区别于以往的“简约”,是带有让使用者自行解读产品意义之目标。

4. “Super Normal”展,2006年6月于日本Axis Gallery举办。策展人为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与英国设计师Jasper Mo
rrison。这次展览源于另一次展览所受到的震动。深泽直人在米兰家具展上的座椅设计被人们误认为展览休息用的家具。
但此展览却收到了来自英国设计师Jasper Morrison的祝贺。于是二人决定共同策划一场关于平凡设计的展览。两位设计
师对展览中的展品有过这样的论述:“无论是匿名(anonymous)还是带有“审美取向”的,这种特质并不拘泥于事物
的外部视觉特征,而是关系到应用过程中使用者的感受。”

5. 引自《不为设计而设计=最好的设计》 【日】后藤武 佐佐木正人 深泽直人 著 漫游者文化出版 2008.7 P156